南京:把課堂搬進自然

由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指導,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南京市關工委主辦的南京“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帶領南京市姜家園小學的同學們走進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以下簡稱紅山動物園),開啟了一場生態探索之旅。
“親愛的大朋友、小朋友們,開學啦!”隨著主播夢婷的開場,這場貫穿晝夜的生態探索之旅在紅山動物園本土物種保育區正式開啟。
“叢林尋寶”環節,學生們來到紅山動物園本土物種保育區,圍繞農田、濕地、丘陵三大特色生態板塊,精心設計了線上“生態課堂”,不同老師在城市各個“角落”解讀“自然密碼”,發現了許多野生動物朋友。
來自紅山森林動物園的高原老師通過在園區布設的紅外相機,帶領同學們認識了貉、獐、狗獾等“城市野生動物鄰居”,還現場演示紅外相機原理,揭秘科研人員不打擾動物的保護研究方式。“原來我們身邊藏著這么多‘野生朋友’,以后再也不會把它們當成‘陌生來客’了!”一位學生感慨道。
夜晚的紅山動物園,呈現出另一番生機。“很多動物是‘夜行者’,白天休息、夜晚活動,只有了解它們的習性,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專家導師的輕聲講解,讓孩子們明白“生物多樣性”不僅是物種的多樣,更是生存方式的多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還通過生態環境部、江蘇生態環境等平臺直播,吸引了眾多網友在線觀看。直播間里,無法到場的孩子和家長跟著鏡頭“云探園”,這種“線下體驗+線上直播”的模式,讓“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的影響力突破活動現場,也讓“從課本到自然”的生態教育理念深入更多家庭。
從“長江傳奇”號上的生態之旅,到走進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上的自然課堂,近年來,南京“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走進“山水林田湖草”等南京特色的自然場所,通過沉浸式、體驗式學習實踐,讓同學們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深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無錫:云端赴 “綠” 約
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生態無錫 綠韻未來”全市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課堂,在“云”端溫暖相約。本次活動由無錫市生態環境局與無錫市教育局聯合主辦,以創新互動、虛實結合的方式,將綠色種進心田,讓生態融入成長。
課堂伊始,一抹靈動的身影掠過太湖煙波——環保志愿者“錫小鷺”化身生態向導,帶領同學們沉浸式體驗《錫小鷺的生態奇遇》。
隨后的“云游無錫”環節,影像詩篇《無錫“生態+”漫游》徐徐展開,書寫出一幅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交相輝映的城市畫卷。
“對話少年”訪談中,科學與青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極電光能副總裁姜偉龍博士以鈣鈦礦光伏為例,為同學們描摹出一幅“彩色能源”點亮未來的美好圖景;無錫市太湖碳普惠綠色發展中心副主任萬浩則從一片竹林、一江水說起,將“碳匯”“碳普惠”這些專業詞匯,化作可觸可感的生活行動。
“生態實踐進行時”則帶領大家走進身邊的綠色現場——東林中學人民路校區打造出會“呼吸”的“海綿校園”,讓雨水也成為資源;市北高級中學打破課堂邊界,在自然中求知、于實踐中成長;碩放機場中,光伏設施、智慧控碳系統與中水回用技術,靜默而有力地詮釋著“科技與生態共生”的現代理念。

清澈童聲重新唱響《太湖美?少年韻》,經典旋律流淌出新時代的綠色情懷;而全市學子齊誦《太湖少年誓詞》的場面,更將整場活動推向高潮。未來,無錫將繼續深耕生態文明教育,鼓勵更多青少年成為綠色生活的倡導者、生態無錫的筑夢人,以實際行動共同書寫“強富美高”新無錫的青春篇章。
鎮江:在這里讀懂自然的生態智慧

近日,鎮江市生態環境局與鎮江市寶塔路小學聯合開展2025年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活動。通過“專家授課 + 戶外研學 + 實踐創作”的多元形式,在南山綠道的生機與課堂的智慧碰撞中,開啟一場兼具知識與實踐的生態研學之旅。
課堂上,來自專業領域的植物專家為孩子們帶來了生動有趣的 “植物微課堂”。一個個貼近生活的知識點,搭配專家幽默易懂地講解,讓現場互動氛圍熱烈。
微課堂結束后,孩子們開啟了南山綠道的“徒步研學” 環節。漫步在滿目蒼翠的綠道上,植物專家化身“自然向導”,為孩子們現場講解植物們的辨別特征與生態價值;孩子們則化身“小小探索家”,沉浸式感受家鄉自然生態的魅力。
綠道徒步研學后,孩子們隨即投入到生態瓶制作與植物觀察筆記評比環節。通過分組合作,發揮創意制作生態瓶。同時,將綠道研學中記錄的植物特征、觀察感悟整理成筆記,互相學習借鑒。
鎮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員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主題班會、課外實踐和社團活動,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為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鎮江貢獻青春力量。
泰州:跨學科學習落地實踐
全國首套生態文明跨學科學習叢書——《江蘇省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生態文明跨學科學習》(小學版)正式發布。近日,該叢書的課程分享活動在泰州市鳳凰小學拉開帷幕。
當天的課堂實踐展示中,6堂基于叢書內容設計的跨學科課程同步開展,生動詮釋了叢書在教學中的靈活應用。
在“社區垃圾分類宣傳海報”課堂上,教師依據叢書“垃圾分類”主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垃圾混放問題,并借助 AI 技術生成創意海報,讓垃圾分類知識在實踐中自然滲透;“發燒的地球媽媽”課程圍繞叢書“雙碳”行動內容,以泰州本地生態變化為切入點,通過“感知局部變暖—關聯全球影響—探尋解決辦法”的遞進式設計,幫助學生建立對氣候問題的認知閉環,完美呈現叢書“螺旋上升的學習任務”設計思路。

活動現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尹榮堯、共青團省委二級巡視員施靜芝、泰州市副市長孫群向13所項目學校代表贈送了叢書及配套資料,指導推動叢書在更大范圍應用。
項目學校在叢書應用中展現出鮮明生態特色。泰州市鳳凰小學將叢書內容與校園生態文化結合,打造蝴蝶園、本草園等實踐基地,讓學生在觀察昆蟲、培育植物中踐行叢書“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南京市鳳凰花園城小學借助叢書“國際交流”設計思路,開展“美麗中國,我先行”國際友好學校活動,讓中英師生共演生態短劇,將課堂實踐延伸至國際視野。
此次課程分享活動,是對叢書課堂實踐成果的一次檢閱,標志著江蘇生態文明教育邁入“讀本—課堂—實踐”的全面發展階段。隨著叢書在更多學校的落地生根,將有更多的“生態小衛士”在實踐中成長,為建設美麗江蘇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宿遷:在學生心中“播下”生態文明種子
日前,2025年宿遷市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開講,宿遷日報小記者、環保志愿者等走進江蘇省宿遷環境監測中心,開啟了一場“沉浸式”自然探索與生態文明學習之旅。
據了解,此次活動以“探索自然之美 發現環保奧秘”為主題,由市生態環境局和江蘇省宿遷環境監測中心共同舉辦。
活動現場,來自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李成之工程師,圍繞自然筆記創作等內容作專題授課。“我學會了如何創作自然筆記、如何觀察記錄一只動物。這是一次有趣的經歷,我要把我學到的生態保護小知識分享給我的朋友。”宿遷經開區青海湖路小學學生王藝曈手中拿著在知識問答環節贏取的小獎品開心地說。

隨后,大家共同觀看了《感知環保奧妙共建綠色家園》科普短視頻,了解環保設施工作原理、處理工藝等內容。緊接著,在江蘇省宿遷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大家又參觀了大氣VOC分析室、水土VOC分析室、超純水制備室等實驗室。“通過參加此次活動,學生能夠充分了解環境監測工作,更好地掌握環境保護基礎知識。我們將持續創新開放形式,拓展體驗內容,助力區域生態治理與公眾環境意識進一步提升。”江蘇省宿遷環境監測中心分析科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