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論壇》雜志網站10月7日發表文章《巴西在保護森林與水域方面能向中國學習什么》,作者為婭拉·維達爾。文章編譯如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將于11月在巴西舉行。巴西將處于本世紀最緊迫的辯論中心:如何保護森林,并遏制威脅地球的氣候危機。
這次會議將是與其他國家交流經驗和具體解決方案的機會——中國有很多可以傳授的經驗。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已成為生態恢復、植樹造林和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方面的榜樣。
來自世界另一端最鼓舞人心的例子之一是對長江的保護。長江流經中國森林最茂密的地區之一。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木材采伐是該地區重要的生計來源。但當政府禁止商業砍伐并啟動植樹造林和可持續管理計劃后,一切都變了。如今,那里已成為生態恢復的標桿。
中國的生態政策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瑪可河林區為例,過去依賴木材生產的民眾現在通過保護自然來謀生。當地居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負責巡護森林、預防火災和保護水源,并由此獲得收入。
由于幅員遼闊,中國依靠技術來加強環境保護。如今,傳統巡邏方式與無人機、高分辨率攝像機和紅外傳感器等相結合,可以及時發現非法砍伐并實時監測植被生長情況。
這種人力與技術創新的結合使以前看來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重新造林并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
巴西面臨著中國30年前經歷的挑戰:協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中國走過的道路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例如,讓保護成為國家政策,設定目標并進行持續監督。植樹造林并保護水源,將科學技術和社會包容相結合。重視當地社區,將其作為保護工作的主角。利用技術保護自然并提高監管效率。創造綠色收入,表明保護環境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中國政府重視保護環境,并將其融入經濟發展計劃之中。中國已經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態和應對環境退化的政策,這些都已成為國際標桿。
中國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禁止在全國大片地區進行商業采伐,并建立國家生態保護區,例如青藏高原上的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保護區之一,負責保護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
中國還大力推動河流和濕地的恢復,實施防洪、河岸修復和水道凈化項目。2020年通過的長江保護法創建了一個生態保護帶,限制污染性工業活動、鼓勵清潔的內河運輸,并促進沿岸地區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城市建設領域,“海綿城市”等模式旨在通過綠色基礎設施,如植被屋頂和自然排水系統,使城市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目前,中國有數十個城市應用這種模式來減少洪澇災害并改善水質。
這些舉措得到了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的支持,例如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總體而言,這些政策展示了中國如何從基于自然資源密集型開采的增長模式,轉變為一種融合綠色經濟、技術創新和社會包容的發展戰略。
中國的經驗表明,保護自然也是發展。中國成功恢復了河流、重新綠化了群山,并將保護自然轉化為就業機會和民族自豪感。擁有地球上最大熱帶雨林的巴西也可以走同樣的道路,從而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參考消息網)